目的地搜索
科研成果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科研管理 >> 科研成果 >> 正文
侯建新:圈地运动前英国封建保有地的蜕变
2021-09-30 15:51  

圈地运动前英国封建保有地的蜕变

侯建新

内容提要: 如何在看似突兀的“圈地运动”与相对沉寂的庄园田制之间发现其合理的历史链条,以彰显历史内在的逻辑性,颇有意义。佃农对保有地稳定的占有,曾是中世纪的重要原则,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,同时须看到它仍然局限在庄园制框架下,承载着身份和权力强制因素。随着佃农争取自由斗争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,到十五六世纪,封建保有地性质发生明显的“蜕变”。公簿持有农成为佃户的主体,超过一半的公簿农地是限期保有地,并受习惯法和普通法保护;也就是说,佃农获得了自由,同时,原封建保有地逐渐变为产权边界更为清晰、租期更为明确的商业性土地或半商业性土地。与此同时,契约租地发展迅猛,其租期和租金几近完全随行就市。总的来看,可终止的土地租期成为普遍规则,也就是说具有身份印记的世代承袭的惯例保有地不可避免地衰减,正蜕变为契约性商业土地,法律也随之更新。这一过程是漫长的,却是相当深刻的,此为解读“圈地运动”这一独特历史现象的最重要、最直接的依据,亦是极其重要的历史节点。

关键词 封建保有地 英国 商业性土地 圈地运动

16世纪前后是西欧资本主义确立的时代,伴随这个富有意义的时间单位的启动,在欧洲的核心区域最具有震撼力并且最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事件,莫过于英格兰的圈地运动。这是市场经济催生的土地产权变革。圈地运动是一步一步启动的,促使圈地运动的要素也是一点一点形成的。16世纪的英格兰看似波澜不惊,其实社会深层结构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:土地保有制性质,佃农身份和结构以及相应的游戏规则等,都是不可或缺的变量参数。

“圈地”相对于“敞田”而言,也相对于束缚在敞田上的佃农而言。在庄园制盛期,庄园法描述依附佃农与土地关系的法律语言是这样的,称他们是“束缚于土地上的人”(glebaeabscriptae)。这意味着,除非根据某些条件,他不能随意离开土地;这也意味着,除非根据某些条件,不能将他们驱逐。佩里·安德森指出,佃农对土地的稳定占有很早就这样了,“束缚于土地上的人”的术语是对若干世纪土地关系的法律确认。①只要他履行了规定的义务,不过分对抗领主,他的土地就是安全的,不大可能被从土地上赶走。在习惯法的保护下,佃农土地世代承袭,稳定占有,曾是农民个体成长、乡村经济繁荣的基础,许多历史学家对此有过相当详尽和深入的论证,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。同时,也应该清醒地看到,它仍然局限在封建庄园制的框架下:人是束缚于土地上的人,最终是束缚于领主的人;这种保有地不是市场意义上的土地财产,它承载着身份和权力因素。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,随着佃农自由程度和经济状况的普遍改善,也随着商品经济要素深化和土地市场的成长,保有地的非经济因素历史性的衰退,保有地及佃农内涵正在被重新定义。从一定意义上讲,中世纪“束缚于土地上的人”的原则被逐渐颠覆,更是被圈地运动明显地颠覆。这意味着,耕作者可以自由地离开土地,或出售或转租或抵押;也意味着,根据某些条件,他不得不离开土地,因为他脚下土地已是有期限的商业地而不再是世袭保有地。人们不禁要问,庄园盛期至圈地运动期间发生了什么?尽管学者们从宏观层面上对圈地运动发生做出种种解释,可还是难以回答一般读者内心的疑惑。笔者认为,该期间保有地及佃农内涵“蜕变”是解读“圈地”这一西欧独特历史现象的直接根据,是极其重要的历史结点。

关于佃农身份和土地性质的变化,早就引起英国知识界的关注,虽然没有人将其与圈地运动直接联系起来。例如,爱德华·科克爵士(1552—1634年)关于公簿持有农研究的作品,①至今仍为历史学家广泛引用。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,对该问题的研究逐渐多起来,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梅特兰、艾德金、佩奇等。在普通法的研究过程中对此也有涉及,如波洛克、赖特、霍兹沃斯等,他们记载下来的一些司法诉讼案例,反映了佃户身份或土地性质的变化过程。②对圈地运动前英国乡村社会全方位的系统研究,大约要到20世纪中期以后,伴随着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大讨论,也伴随着经济社会史学科的兴起,学者们开始注重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和长时段的历史考察,代表性的学者有霍斯金斯、克里基、瑟斯克、希尔顿、戴尔、阿伦、弗里德、惠特尔等。③20世纪早期的一些先锋之作也值得关注,代表人物当数R.H.托尼。为纪念托尼80岁诞辰及《16世纪农业问题》成书五十周年,相继有学术会议召开和论文集问世。①近三十年国内学界的圈地运动研究取得进展,近期也有佃农群体研究的作品问世,不过后者多就佃农而论佃农或者专论佃农的某方面问题,很少与圈地运动发生的原因相联系。而关于圈地动因研究,大多从工商业发展尤其羊毛业发展、农牧混合经济以及人口等宏观层面着眼,缺乏宏观层面与实际运作层面有机联系之分析。②

笔者试图通过一个新的视角,揭示圈地运动发生的不可逾越的经济与社会条件,那就是保有地及佃农内涵历史性蜕变,而此点正是学界长期忽视的一个问题。

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:JDB(中国电子)官方网站 | 地址: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| 邮政编码:300387 | 电话:022-23766060 | 管理员:杨彤